close

【 數學 Issue - 什麼是系統化學習?】

 

在輔導經驗中,常常有學生會問 Mr. Chao說:「不知道該怎麼有效學習繁多的公式與觀念?每次遇到考題,腦袋時常一片空白,不知道該怎麼下手。」面對這種現象,我習慣稱它為:海豚擱淺症候群。究竟有什麼原因,讓部份學生很努力記下公式與觀念後,仍無法十拿九穩的把分數取得呢?難道真的是不夠努力?或上課在打混摸魚?

 

2011年時,Mr. Chao 曾輔導一位女學生。個案的各科成績都有不錯的表現,唯有數學始終有些瓶頸。難道落入性別魔咒,女性在理工表現先天較弱? Mr. Chao 透過三個層面去仔細瞭解她的學習情況 (心、法、力)。發現個案在課業成績總在班上前三名(社會組),這顯示學生本身絕非不認真(企圖心)。對數學而言,也是很努力去學習,並未出現失去學習動力的情況 (動力、信心)。然而,每次數學考試,遇到稍有變化非常見題型時,就會失去判斷而流失分數。

 

針對個案的情況,我使用以下的檢視方法 (自審之五力分析),去瞭解個案學習情況:

五力分析

 

在這項分析後,我相信該學生內心素質堅強有高度企圖心 (本質),在其它科上有強而有力的支撐點 (籌碼)。同時,學習上有目標,希望能將弱項補強,讓自己更有勝算 (動力)。剩下就是,"理解"與"方法"的情況。所謂的"理解",是指經學習後對該章節的掌握程度。而所謂的"方法",是指過往是怎麼學習強項科目與弱項科目。這目的,是為找出每個人的學習思維

 

舉例來說,"死記",確實對某些科目是直接而有效的學習方法。然而,你套用這種想法在數學,那自然是必死無疑。又例如,你拿歸納、公式化的邏輯思維去學習英文,那肯定是痛苦萬分。所以,每個人因成長背景有慣性的思考模式,若不能先掌握好學生原有的思路,如何能有效改善弱科的學習之路呢?

 

因數十年的輔導經驗,每位無法迎刃而解的學生,總有些特質可歸結,可簡單視覺化如下:

心性擾動因素

如果內心已鬆懈(弛) (特別是高三後期),情況會特別危急,要先從"心"去救。如果只是不得其法,那正確的學習方法將能使其進展快速。這類學生,往往欠缺的就是一種"系統化學習"

 

究竟什麼是系統化學習?

 

在筆者多年專案管理與理工訓練的洗禮下,使 Mr. Chao 不斷思考… 當時學習數學的過程,總是在記憶公式與觀念,而後就立即進行解題。在某章節下的各公式與觀念,到底彼此有什麼關連?或者,各章各節又有什麼關連呢?是不是有一套方式讓學習數學時,能盡快感受到各公式與觀念的關連與應用呢?

 

Mr. Chao 後來開始體會原來「學習數學的目的是在訓練一套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模式」。當遇見問題,要先看清這問題背後的問題點是什麼,找出並分析背後的關鍵環節,自然會有後續的因應解法。這呼應到高中數學來看,所謂不得其法,由內而外且由大到小來,有四種情況,如下:(面、線、點、形

 

1) 對各章節的貫通:對各章各節間的融會慣通,知道每道習題需要哪些章節的知識。
2) 對某章節的掌握:對某章各節間的知識掌握,知道可能拿些公式與觀念有益解題。
3) 對某觀念 / 公式的理解:對要使用的公式與觀念,有充分的理解使用情境與限制。
4) 對考題的頗析:對考題揭露的文字或圖形訊息,拆穿外形看出本質,找出呼應某章節的公式與觀念。同時,知道需要修正調整的項目。

 

面線點破題  

 

針對上述四項情況,要有效得到改善,可以透過系統化學習來解決。

 

所謂系統化學習指的是,透過對某章節的中心本質之瞭解,思考各種情況下的觀點與應用之延伸,自然而然可掌握該章節大部份的內容。因此,你對該章節的觀念與公式理解,應該是有層次之分,而非亂無章法。知道彼此關系為何?何種情況下,會延伸出哪一個概念。何種限制下,會修正哪些公式。知道哪些情境,是呼應章節中的哪些概念。

 

舉例來說,大部份的學生總以為"排列組合"就是計算排列或組合的個數。這種中心本質的瞭解,使得學生會誤以為使用"階乘 N!、選取 C、重複組合 H…"等,就是該章節的核心。然而,若你對排列組合的本質,有"心"的體會,結果又不一樣!!事實上,高中所學的排列組合,是一種學習討論事物在某動作或變化下產出的所有可能性。因此,核心是該學習如何討論並找出所有可能性的方法。那延伸出來的枝節,自然是"哪些方法能找到?"。

 

例如:透過簡單的案例研究 (如:1,2,3,4,5),去思考並討論其 5個數字 排序的過程。這邊重點不是有多少個數(結果),而是你用什麼方法去討論(過程)最後,我們得到其"過程"不外乎…亂無章法的窮舉法、及有條有理的樹狀分析…等。更進一步分析後,我們發現這情況能用公式解。所以,個案從"過程"作思考而有以下方法:

 

1) 窮舉法,一種無法立即以系統性分析的土法練鋼法。
2) 樹狀圖,一種建立在系統性分析產出的分枝討論法。
3) 加法,一種透過各枝節互相獨立,加以討論可能性後的加總法。
4) 乘法,一種透過前後因果且獨立,加以討論取得少部份的可能數。
5) 排容原理,一種透過部份加總、或逆算倒扣而取得的可能數。
6) 排列組合,一種在些許情境下得到的可公式化計算的討論法。(即 C、N、H…)

 

所以,某章節中的觀念與公式,都是其來有自,源於一個本質。掌握本質,在透過 5種角度 去開展分枝,便能快速掌握該章節主要精神與應用。這些角度,代表從本質出發後的樹幹,分別如下: (以排列組合為例)

 

1) "基本定義":什麼是計數原理?
2) 
"情境應用":什麼情境該用什麼方法?(畫出輔助圖:理解情境) 
3) "限制情況":什麼關鍵要修正公式?(考慮修正項,如扣除重複項) 
4) "特殊模式":什麼情境有特殊公式解?(C、P、N、H…)
5) "概念延伸":什麼概念可延伸到其它章節?(如:排組延伸到機率應用、二項式定理的應用…)

 

中心本質探討展開   

 

筆者,透過以上系統化學習的方法,快速讓學生掌握數學背後的精髓。在學習上,能有條有理地理解各個層面。接著,從實際解題中訓練找出題目的關鍵環節,再思考呼應可能的公式與觀念,便能逐漸改善無法有效取分的情況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Mr. C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